|
——————江苏科技大学苏州理工学院概况——————
江苏科技大学苏州理工学院前身为江苏科技大学南徐学院。2012年6月,经教育部和江苏省教育厅批准,正式更名为江苏科技大学苏州理工学院,迁址张家港市。学院是由张家港市人民政府投资建设(代表方:张家港市金城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和江苏科技 大学(负责办学管理)合作创办的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独立学院)。
学院坚持“人才强校”的战略,拥有一支富有特色、专兼结合的具有较高水平的师资队伍,依托母体学校办学优势,设置了6个二级学院,19个本科专业,是一所以工为主、特色鲜明的应用型独立本科院校。从2014年起,学院在新生中选拔组 建“综合改革实验班”,充分利用优质资源,采用研究型教学模式和灵活的管理模式,单独组班、集中管理,实施“双导师制”,以强化教育与培养,为学生继续教 育与留学深造提供良好的条件。
近3年,学院每年均有近100人进入国内外大学深造,毕业率、就业率均达到98%以上,200余人次获得省级以上表彰,毕业生良好的综合素质受到社会广泛好评。
————学院简介————
江苏科技大学苏州理工学院前身为江苏科技大学南徐学院。2012年6月,经教育部和江苏省教育厅批准,正式更名为江苏科技大学苏州理工学院(以下简称学院),迁址江苏省张家港市。江苏科技大学苏州理工学院是由张家港市金城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和江苏科技大学合作创办的全日制普 通本科院校(独立学院)。学院占地约856亩,建设总投资10余亿元,总建筑面积约27万平方米。
专业设置合理,办学特色鲜明
江苏科技大学苏州理工学院秉承江苏科技大学的优良传统,依托母体学校的办学优势,是一所以工为主、特色鲜明的应用型独立本科院校。学院设置了船舶与建筑工程学院、机电与动力工程学院、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冶金与材料工程学院、商学院、公共教育学院等6个二级学院,设置了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物流管理等19个本科专业,面向全国17个省(市、区)招生,现有全日制在校本科生6000余人。
学院是继南京大学 金陵学院、东南大学成贤学院之后江苏省第3所可在本二批次招生的独立学院。经江苏省教育厅批准,2014年土木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材料成型及控制 工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4个专业在江苏省本二批次招生,学费标准按照普通公办本科标准执行。学院对学习期满、成绩合格,符合条件的学生颁发江苏科技大学苏州理工学院毕业证书;符合学士学位授予条件的,授予江苏科技大学苏州理工学院学士学位证书。
深化教学改革,创新培养模式
为 进一步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培养具有可持续发展潜质、创新能力和国际化视野的综合性人才,学院从2014年起在新生中选拔组建“综合改革实验班”。“综 合改革实验班”将设有工程技术、信息科学和商科3个大类,以及国际合作班等改革班级。按照学科大类进行培养,学生进入实验班后,满足条件的优先在学科大类中进行专业调整。实验班在管理模式上实施“双导师制”,按照一年级进行通识教育,二年级大类培养,三四年级完成相应专业培养的模式,利用优质教育教学资源,采用研究型教学模式和灵活的管理模式,强化教育、培养与督导,为学生继续教育与留学深造提供良好的条件。
“综合改革实验班”计划组建180人 左右的学生规模(150人+30人)。其中:商科类强化试验班50人、工程技术类强化试验班50人、信息科学类强化试验班50人,国际合作班30人。“综合改革实验班”的招生将根据学生高考成绩、进校后通过学生自主申请,数学和英语的摸底考试,学院综合考评录取的方法进行。
师资力量雄厚 教学科研并进
学 院坚持“人才强校”战略,建成了一支富有特色、专兼结合的具有较高水平的师资队伍。目前,学院专任教师中49.6%的具有副教授以上职称,30%的教师具 有博士学位。学院拥有研究生导师30余人,充分依托江苏科技大学张家港校区和产业技术研究院开展研究生培养工作,现有硕士生约100人在校开展学习和科研工作。近年来,共有4位教师荣获国家行业协会科技进步奖;获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果奖1项、市级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
学 院坚持以服务社会为导向,逐步形成了立足地方、面向全国,政、产、学、研相结合的社会服务体系。学院与张家港市地方政府以及众多企事业单位开展了全面合作。2012年6月,张家港市人民政府与江苏科技大学签署协议,共建江苏科技大学苏州理工学院和张家港江苏科技大学产业技术研究院,张家港市人民政府连续 3年为研究院投入3000万元的专项经费;2013年,苏州理工学院与江苏永钢集团有限公司签署校企战略合作协议,设立400万“永钢奖学金”。截止目 前,学院已与张家港市30余家企业和行业协会签署全面合作协议,共建研发中心、工程技术中心11家,产学研合作项目20项。学院广泛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 先后与美、英、澳、韩、加等10多个国家的多所高校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
注重综合能力,就业前景广阔
学 院遵循“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终身教育”的育人理念,努力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坚持以“先进思想引领青年,高雅文化塑造青年,多元领域培养青年,优质平 台服务青年”的工作举措。励志教育、助学帮扶、奖学基金、创业扶持等完善的激励政策为优良学风建设形成了有力的支撑,高水平校园文化及科技活动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学生在各类省级以上学科竞赛、校园文化艺术节、暑期社会实践等活动中屡屡获奖。学院团委被评为“江苏省五四红旗团委”。第二课堂建 设、创业实践平台,让学院学生知识更加宽泛,能力不断增强。
近3年,学院每年均有近100人进入国内外大学深造;学生毕业及学位授予率分别达到94.7%、95.2%、96.1%;毕业生就业率分别达到97.1%、97.8%、98.2%,毕业生良好的综合素质深受社会好评。
学 院将进一步继承与弘扬江苏科技大学“船魂”精神和“团结拼搏、负重奋进、自加压力、敢于争先”的十六字“张家港精神”,以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宗旨,紧紧 围绕张家港产业经济发展和长三角人才需求为目标,坚持政产学研结合,强化内涵建设,打造特色品牌,坚持走开放办学道路,实现跨越式发展,为建成一所特色鲜明、国内一流的应用型独立本科大学而努力奋斗。
苏州理工学院二级学院简介
船舶与建筑工程学院
船舶与建筑工程学院现设有“船舶与海洋工程”、“土木工程”和“工程管理”3个本科专业以及船舶与土木工程实验中心。
船建学院秉承“笃学明德、经世致用”的校训,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实际需要适时调整教学计划,充分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经过几年的建设,学院形成了以教授、博士为带头人的教学科研梯队,师资队伍结构合理。
船 建学院依托“结构与力学创新实践基地”,努力为大学生创新活动搭建平台,积极鼓励并指导学生参加多层面、具有学科专业特色的科技创新竞赛活动,如江苏省土木工程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江苏省测绘竞赛、全国高等院校工程算量软件大赛等,并取得优异成绩;注重学生职业技能培训,突出应用技术型特点,通过组织测量 员职业技能鉴定等级考试等,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机电与动力工程学院
机电与动力工程学院目前有专职教师18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1人,学历构成为博士后1人,博士9人,硕士7人,实验室面积3500平方米,实验设备资产计1000多万元。
机 电与动力工程学院经过多年的建设与发展,已经成为以机电与热工相结合,智能车、机器人和机电一体化创新为特色的教学与科研基地,在机电和能源动力等行业中有着日益重要的影响力。学院现有本科生1400余人,拥有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和能源与动力工程、轮机工程4个本科专业和2个大学生创新 实践基地。
机电与动力工程学院面向机电与汽车、能源和船舶工程等相关行业,开展深入而富有特色的研究工作。以校本部相关学院为依托,学院进行多学 科及跨学科的教学科研合作,为机电产品设计开发、机电控制、CAD/CAM汽车工程、能源与动力工程、轮机工程等方面提供了先进的研究手段和企业人才培训 保障。
商学院
商学院成立于2007年,目前有财务管理、物流管理、工商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经济学(国际贸易)、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旅游管理等本科专业。学院现有在职和兼职教师45人,其中教授4名,副教授15名,具有博士学位人员10名。学院设立了工商管理教研室、经济学教研室、物流管理教研室和财务管理教研室等四个教研室,设有影子工厂和物流仿真实验室,目前在校生人数达1209人。
学院现有大学生实践创新基地一个,以培养应用型、创新型人才为己任,指导并鼓励学生参与各级各类创新活动,加大与国外高校的交流与合作,推动学生参与企业实践,以项目制、实训制等方法推动学生能力提升,为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培养高水平商科人才。
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
电 气与信息工程学院设有校区专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软件工程等本科专业;苏理工专业有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通信工程等本科专业。学院现有在职和兼职教师88人,其中,教授10名,副教授35名,具有博士学位人员38名,目前在读本科生和研究生1235名。
学院始 终坚持以培养应用型、创新型人才为主的办学方向,坚持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信息化服务的办学宗旨,着力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意识,积极探索新形势下信息技术人才培养新途径,与时俱进,及时更新和不断完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努力贯彻“3+1”模式的卓越工程师培养体系。
学院具有比较完备的实践 教学体系,控制科学与工程实验室、信息与通信工程实验室,实验设备总资产超过1000万元,实验室总面积5000多m2,设备台套数近4000台(套),学院有多个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另设有嵌入式视觉研究室和大学生创新实验室,以及与中国电子学会嵌入式系统专委会联合设立的“嵌入式工程师”认证中心。 学院在机器视觉、智能测控、网络控制等领域具有较强的应用研究与产品研发能力。
学院注重学风建设,各类活动成绩显著,在参加“全国大学生电子制 作”“博创杯”、“蓝桥杯”等全国大学技能大赛中多次获奖,获江苏省优秀班级表彰3次,学生就业率和考研录取率一直处于较高水平;学院还积极开展国际合作办学,近5年来,我院各类毕业生人数超过1000人,并在各自岗位发挥着作用。
冶金与材料工程学院
学院以冶金工程技术人才培养为主线,兼顾化学冶金、物理冶金、冶金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的全方位冶金人才培养基地,学院有“冶金 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以及“冶金工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轧钢方向、铸造方向、锻压方向)、“焊接技术与工程”、“环境工程”等6个本科专业(方 向)。学院人才培养目标是面向冶金及其延伸行业培养“卓越”工程师人才,因此,本、硕人才的培养方案突出“工程应用”能力的培养,将课程实验、科研创新和 工程实训三位一体地融入教学计划中,并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现有专、兼职教师42人,其中教授8人、教师队伍中博士比例为70%,45岁以下的中青年教师比例为80%,课内实验及工程实训等实践性环节的教学工作全部由有硕士学位以上人员担任。
公共教育学院
公共教育学院,原基础教学部,成立于2007年5月。主要负责张家港校区和苏州理工学院各专业的数学、物理、外语、人文、计算机和体育等公共基础课的理论及相关实验课教学任务。
学 院下设高等数学、大学物理、大学英语、人文、计算机、体育六个教研室和外语、社会体育两个系,还设有物理实验中心,外语语言中心,计算机中心,学院办公室和教育科技与应用研究所。现有教职工65人,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7人、讲师45人,10名教师具有博士学位,其他教师均具有硕士学位。
公共教育学院竭力做好师资队伍建设、专业建设和学生实际应用能力培养等工作。学院坚持特色发展,和谐创新,服务师生,服务专业,服务考研和服务合作办学等。全体教师秉承“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教学宗旨,努力提升学生全面素质和综合实际应用能力。
办 校以来,我校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通过率和江苏省计算机二级通过率逐年攀升,并逐渐远超出同类学校;学生考研成绩突出,英语、数学和政治成绩不断提高,为学生的进一步深造打好了坚实基础;在省级、国家级等各级各类竞赛中,成绩显著,佳绩不断,通过一系列的比赛、竞赛活动,指导教师和学生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学 生的身体素质和素养得到了全面提高。
苏州理工学院专业简介
本二批次招生专业:
土木工程专业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掌握土木 工程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获得建造师、结构工程师、建筑师、造价工程师、监理工程师的基本训练。能在房屋建筑、桥梁、隧道及地下建筑等有关部门从事设计、施工、管理、咨询、监理、技术开发等工作。尤其侧重为国内各大施工企业和监理公司培养基础扎实、动手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高级专 门人才。
就业方向:本专业毕业生面向房屋、市政、公路、桥梁、机场、港口、地下工程等相关的设计院、工程局、投资与开发等部门就业,从事工程规划、勘测、设计、施工、技术开发和经营管理等工作。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掌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领域内的工程科学技术基础理论和相关专 业知识,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能够在工业中电气工程及控制领域,从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技术方面与计算机技术应用等方面工作,具备工程设计、装备制造、系统运行、设备维护以及计算机应用等能力的生产一线应用型技术人才。
就业方向:本专业毕业生主要面向工业企业、船舶行业生产第一线从事电气自动化技术及自动化设备、装置及系统的设计、开发、调试及维修等工作。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
培养目标:本专业面向各类企事业单位(重点面向制造业),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 掌握管理知识、计算机知识,能在制造业、机关事业等单位从事管理信息系统战略规划、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实施与维护的高级专门管理工程人才。毕业后能在制造业、商业、行政事业、银行证券、保险、电力、邮政等单位胜任开发、应用及管理工作。
就业方向:本专业是江苏省品牌建设专业,大多数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毕业生就业于软件开发公司、沿江沿海城市的大中型企业的信息中心、金融机构、科研单位及其它 IT 行业。
本三批次招生专业:
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
培 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等诸方面全面发展的,具备现代船舶与海洋工程设计、制造的基础理论知识与专业基本技能,计算机应用能力,能在船舶与海洋结构物设计、制造、检验、使用和管理等部门从事技术和管理方面工作的船舶与海洋工程学科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尤其侧重为国内各大造船企业和地方船厂培养基础扎 实、动手能力强、专业知识面广、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就业方向:毕业生面向船舶修造企业、国内外船级社与船舶检验部门、贸易与经营公司、海关以及海上保险和海事仲裁等部门以及相关行业单位就业。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掌握专业领域内的工程科学技术基础理论和相关专业知识,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具备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技术能力,面向机械工程技术领域从事生产、运营、服务等方面工作,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级工程应用型技术人才。
就业方向:本专业毕业生面向专业相关公司、企业等,从事机械工程及其自动化领域内的设计、制造、控制、营销等工作,或从事机械设备的使用、维护工作,以及从事企业生产过程组织管理等工作。
机械电子工程专业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掌握专业领域内的工程科学技术基础理论和相关专业知识,具有机械设计制造、 电子技术、控制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基础,具备工程应用与技术开发能力,面向机电行业的现代化企业从事现代机电系统研究开发、设计、应用及技术管理等方面工作,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工程应用型技术人才。
就业方向:本专业毕业生面向公司企业或科研院所等,从事机电一体化产品和系统的设计、制造和使用维护工作;能从事设备的技术改造工作;能从事技术经济分析和生产组织管理等工作。
能源与动力工程
培养目标:主要培养热能动力工程、能源高效转换与清洁利用、节能减排与工业生态化等领域既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又有较强实践和创新能力的人才,以满足社会对该学科领域的教学、科研、工程技术、经营管理等各方面的人才需求。
就业方向:本专业毕业生面向国民经济各部门就业,从事动力机械(如热力发动机、流体机械、水利机械)和动力工程(如热电工程、水电动力工程、制冷与低温工程、空调工程、节能技术与新能源开发)的设计、制造、运行管理、营销等工作。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具备计算机系统软、硬件开发能力,面向嵌入式系统方向,从事移动计算、物联网工程、工业测控等方面工作;面向网络工程方向,从事网络工程设计与布线、网络管理等方面工作,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级工程应用型技术人才。
就业方向:本专业毕业生主要面向计算机类专业的开发公司、研究院所、各类院校或工厂,从事计算机软件开放、嵌入式系统研发、网络管理、网络工程及办公自动化等方面的工作。
通信工程专业
培养目标:本专业是培养现代通信领域中高级应用和管理人才。培养学生具备现代通信、计算机和通信网等方面的基础理论知识; 掌握以计算机通信为主线的数字通信系统的相关技术和流行工具;接受通信工程实践的基本训练,具有较强的应用和实践能力;具备从事现代通信和网络的设计、研发、工程应用和管理的基本能力。毕业后能适应现代通信行业迅速发展对人才的需要,能在通信等相关领域从事通信系统研发、集成和管理的应用型专门人才。
就业方向:本专业毕业生面向各大通信领域、各类大中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等,从事通信相关的软件研发、系统集成、系统维护和管理工作。
焊接技术与工程专业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较系统的掌握材料科学、焊接冶金及材料焊接性、焊接设备及自动化、焊接应力与变形控制、焊接质量及检测技术等方面所必需的基础理论与专业知识,注重多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并获得工程师基本训练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就业方向:本专业是学校特色专业,毕业生主要从事与焊接技术相关的科研、技术开发及管理等工作,能在船舶、机械、化工及国防工业等领域从事焊接技术与工程方面的试验研究、开发设计、运行管理和经营销售等方面工作。
经济学专业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掌握国际贸易领域必需的基本理论及基本知识、具备经济学(国际贸易)专业技术技能、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能从事国际贸易领域服务一线工作的应用型人才。
本专业学生在掌握大学生所必备的人文、社科、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和理论以及外国语的基础上,主要系统地学习国际贸易方面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国际贸易方面的基本能力和素质。
就业方向:本专业毕业生面向外经济贸易部门、外经贸企业、跨国公司、外经贸管理部门等就业,从事外经、外贸业务与管理等工作。
物流管理专业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有较强物流理论基础和应用能力,熟练应用现代物流技术和管理方法,从事物流职能管理,具备创新精神及实践动手能力、适应现代物流业发展要求的应用型人才。
就业方向:本专业毕业生就业方向主要是国内外第三方物流企业、大型商业企业、大中型制造业企业及咨询研究机构等,就业岗位包括物流作业管理经理、物流信息主管、供应链客户关系管理经理、物流营销主管、物流系统规划主管、供应链技术解决方案设计主管等。
旅游管理专业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掌握旅游管理领域必需的基础理论及综合技能、熟练运用旅游管理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术,熟悉我国关于旅游业发展的方针、政策和法规,了解旅游业发展动态的应用型人才。
就业方向:本专业毕业生在以下领域或机构从事相关工作:工商企业、流通领域、外资机构、金融机构、旅游教育机构、旅游科研机构、旅游规划策划机构、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旅游电子商务机构、旅游营销机构、旅游企业(如高星级酒店、主题公园、休闲俱乐部、度假村)等。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
培养目标:培养掌握社会体育领域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体育专业技术和技能,具备较强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从事社会体育领域中体育组织管理、运动健身指导、体育经营开发以及体育教学等方面工作的应用型人才。
就 业方向:学生毕业后可在社会体育管理机构、各种体育协会、体育俱乐部、大型企业工会组织及各类体育社会组织,从事组织管理、咨询指导工作;在各类体育中介公司、服务公司、体育旅游、体育产业经营部门从事经营管理工作;面向各种体育俱乐部、体育娱乐健身设施机构、经营性的体育场馆从事运动指导工作,以及从事 体育教育工作。
英语专业
培养目标:本专业开设国际商务、实用翻译和英美文学三个方向,培养具有扎实英语语言知识和较广泛经贸、科技等专业知识,掌握商务领域和科技翻译等专业技能,从事外经贸、会展和国际文化与科技交流等涉外工作的接待、翻译和管理等相关工作的应用型高素质外语人才。
本专业为国际合作办学项目。学生入学后,可申请加拿大、美国的重点大学续读相近的本科专业(本科阶段,国内外相关高校学分互认)。本科毕业后,可拿到国内、国外双文凭,并可选择在国外高校继续深造读研。学校籍以国内、国外两条教育途径,培养国际型人才。
就业方向:毕业后主要面向外贸公司、跨国企业、国内生产型企业、工贸企业、涉外饭店和旅游公司等单位,从事业务推进、办公文秘、会展服务、商务翻译、科技翻译、外贸报关、涉外接待、饭店经管、教育培训等工作。
(注:部分资料来自于江苏科技大学百度贴吧苏州理工学院咨询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