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宏仓,57岁,陕西潼关民警
2度,是雪天警帽下的体感温度,也是白发发梢的温度。
57岁老民警张宏仓在冒雪执勤,白发与白雪混在一起,身影感动路人。
魏小海,36岁,敦化市外科医生
37度,是连接你我的温度,也是用身体暖出血袋的温度。
这张照片刷爆了朋友圈,他却笑笑说,捂血袋太平常了,几乎每个在手术室的医生和护士都做过。
赵彦苹,45岁,西安“煎饼侠”
60度,是制作美味早餐的温度,也是传递爱心煎饼留下的温度。
她坚持十年给有困难的人免费送煎饼,她说:“我没啥帮人家,吃个煎饼暖和暖和。”
赵子龙,18岁,殉职的消防战士
1200度,是火场中心烈焰的温度,也是消防战士勇气与胆量的温度。
逆着火灾四散的人群,一位消防员小伙子却向反方向奔去,他说:“我们不能退”,留给世界一个沉默的背影。
李万君,49岁,第一代高铁工人
3000度,是焊接高铁关键部件时的温度,也是大国工匠凝聚力量的温度。
高铁提速的关键部位是转向架,其焊接工艺难度极高。李万君手上能喷射出3000度烈焰的焊枪,解决了这个世界难题。而这把焊枪,他整整拿了30年。
劳动节是劳动者的节日。
有一种普通劳动者身上的善,日伴而不觉。这种出乎本能的善良,并非高不可攀,人人都能做到。
当善行叠加一起,不仅能治愈人心,更能点亮社会。
温暖你我,照亮中国。
【点击阅读原文,测试社会温度。】
劳动节里说劳动
追根溯源谈劳动
当第一只古猿第一次把一块石头砸出了锋刃的时候,他一定没有意识到,他在创造历史。
从那天开始,“劳动”与人类如影相随,人和动物有了截然的区分,在漫漫的进化长河中,人类这种生物开始逐渐走到地球舞台的中央。
劳动是件很了不起的事。恩格斯说:“劳动创造了人本身”,马克思说:“劳动是人的第一需要。”我们从小就被教育要“五讲四美三热爱”,里面必然有“爱劳动”,在我们成长过程当中的所有思想品德教育也都会强调“爱劳动”,作为反面理论的儿歌里也必然有“小蝴蝶贪玩耍,不爱劳动不学习,我们大家不学它”。
我们这么强调劳动,是因为劳动很重要。但是爱上劳动,可能没有那么简单。
想说爱你不容易
很多人如此推崇五一劳动节,不是因为意识到劳动的伟大意义,是因为五一会放假,可以好好休息。
我们尴尬地发现,尽管我们都知道劳动很伟大,尽管我们都知道劳动要热爱,可是比起朝九晚五的上班,似乎我们更喜欢周末睡到自然醒;比起在办公桌前写材料,似乎我们更喜欢躺在床上玩手机;比起匆匆忙忙地出差跑业务,我们似乎更喜欢坐在电脑前发呆聊QQ,更不要说在矿井里挖煤、在工地上施工、在农田里耕作、在风浪里捕鱼——体力劳动者们对于休息的向往,往往比脑力劳动者们还要强烈很多倍。
那么,究竟怎么看劳动?
劳动是一种态度
劳动是光荣的,不劳而获是可耻的。
我国古代有一本书叫《诗经》,文字优美,闭着眼睛随便翻几个字都可以给家里的小孩子做名字。诗经的内容分为风、雅、颂三类,其中“风”大部分就是民歌,民歌的大部分就是歌颂劳动和劳动者的。比如《伐檀》《七月》《硕鼠》《葛覃》《行露》等等,既描写了劳动的场面,又对于不劳而获的地主贵族进行了尖锐地讽刺和批判。这个主题在文学作品中线条明晰,从“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到“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到“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再到“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都曾经击中我们的内心。
可惜一直到近代,纵然有着“等贵贱,均贫富”的口号,有着“闯王来了不纳粮”的呼喊,也有着“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美好理想,可是最终还是落入到朝代更迭的历史窠臼之中,日复一日——“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劳动者权益的实现需要劳动者自己登上历史舞台。
1889年,巴黎召开第二国际代表大会,决定以“5月1日”为全世界劳动人民共同的节日,无产阶级团结起来,走上街头游行示威,为推行“八小时工作制”而斗争。于是举国罢工,火车停运,商店停业,工厂停开,资本家引以为傲的工业机器瘫痪。当“劳工神圣”的口号传遍社会,当“劳苦者的觉悟”成了社会共识,当“劳动创造世界”的观点远播四方,劳动者得到了政治上的尊重,赢得了经济上的支持,博得了文化上的肯定。
这就是今天五一劳动节的由来。
劳动是一种荣耀
劳动是伟大的,劳动者是伟大的。
记得第一次去北京天坛,第一眼看到祈年殿的时候,脑海里只有一个词就是“震撼”。当时就想,在当时的科技条件下,古人是如何凭借一双双手创造出这种美轮美奂和精妙至极?把宏观上的气势磅礴和微观上的细致入微完美结合,几千年的文明就这样凝结,创造它和实现它的,就是劳动者。
如果真的有上帝视角,人类的个体可能渺小的如同蝼蚁一般,但就是这些小小的劳动者们,构建了人类历史灿烂的文明,创造了数不清的人间奇迹。从古埃及的金字塔,到中国的万里长城,到地球上一片片城市拔地而起再到今天我们的“超级工程”,我们感慨着人类的灿烂文明,我们惊叹于时代的飞速发展,我们享受着劳动的丰硕成果。
没有劳动,我们就没有丰衣足食,没有安居广厦,也没有“天堑变通途”;没有劳动,我们就不能花前月下,不能游山玩水,更不能“曲罢对春风”。如果没有劳动,这个世界将会怎样?没有活色生香,没有炊烟袅袅,没有小桥流水,没有曲径通幽,生活是不是会很乏味?
现代人的生活方式超越古人的想象,而未来的生活会如何也难以预测,我们的劳动正推动着生产力不断向前。伴随着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不断积累,只要我们勤劳、勇敢、和平、安定,我们的生活就一定会越来越好,我们的后代的生活也会越来越好,全人类的生活都会越来越好,在向着共产主义阔步迈进的过程中,劳动是永世不竭的动力之源。
劳动是伟大的,劳动者是伟大的,伟大的劳动催生这个美好的世界。
劳动是一种精神
外公是一名老木匠。
小时候,很喜欢看外公干木工活。油亮的锯子,光滑的推刨,长长的墨斗线和因为太锋利而永远都不让我碰的凿子。在每次开工前外公会先抽上一支手卷的喇叭烟,站起来往手心里吐口唾沫,随之悠扬的锯声响起,木香四溢。外公坚持着老一辈木工的传统,只用榫卯不用钉子,毫厘之差一眼就能看出来,还经常把干活粗心的舅舅骂得狗血喷头。
现在想起来,可能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工匠精神”吧。不断雕琢自己的产品,不断改善自己的工艺,享受着产品在双手中呈现的过程,对自己的作品有着执著的坚持,对自己的劳动有着近乎虔诚的守护。
都说当今社会心浮气躁,追求即时利益的风潮盛行,产品的品质和灵魂却被忽略。我们越来越多的抱怨自己的劳动得不到充分的肯定,抱怨自己的付出得不到足够的回报,于是我们开始慢慢变得“成熟”和“世故”,我们开始慢慢的成为“老人”和“油条”。有人会因为奋斗无果而碌碌无为,有人会因为升迁无望而贪污腐败,有人会因为没有目标而迷茫,有人会因为失去方向而堕落。
我们愿意劳动,我们可以劳动,可是我们最大的疑惑可能是,我们的劳动值得吗?
有一部电视剧叫《士兵突击》,里面的七连长对于许三多有一段评价:“每做一件小事的时候,他都像救命稻草一样抓着,有一天一看,他抱着的是已经让人仰望的参天大树了”。“按劳分配”是天经地义,多劳多得,少劳少得,所谓公平,其实是根据你的贡献而给予相应的回报。在很多时候,不要问自己能获得多少,先问自己能创造多少。不妨从一件件小事做起,踏踏实实走好每一步路,只要你能够把自己的工作做到精益求精,劳动自然会得到大家的认可,对劳动的褒奖也早晚会来临。
劳动是一种精神,这就是“工匠精神”。
五一劳动节是个了不起的节日,我们都是了不起的劳动者,适当的休息可以让我们更好地劳动,一时的偷懒也不会改变我们努力的方向。在节日期间休养生息,缓缓节奏,重振精神,等到开工了,那就继续撸起袖子加油干吧。
本文作者:刘伟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校团委副书记
(一支青云箭,#网络青晚#来相见)
欢迎转发点赞
转载请联系授权
▼点击查看更多文章
[/url][url=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3NTE5MzQzMA==&mid=2654968846&idx=1&sn=1dfcd073f3ce77929387923b008254c9&chksm=84bf7137b3c8f8215e4177e4ed311e82add9dab98b2916405a349f5f47a84dfefdab311a6e58&scene=21#wechat_redirect]向劳动致敬 | 为祖国守护尊严!
日本芭蕾舞团 | 军人身体素质
来 源 | 微信公众号“中国青年网”
责 编 | 任晓蓉
编 辑 | 肖 健(团河南省委)
共青团中央
微信号:gqtzy2014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