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外交翻译的理论构建与中国特色外交话语体系建设研究 | 杨明星 | 郑州大学 |
2 | “一带一路”背景下新疆周边国家语言政策对新疆语言规划的影响和对策研究 | 郭建荣 | 新疆教育学院 |
3 | “一带一路”背景下中亚五国汉语传播的国别比较研究 | 尹春梅 | 新疆师范大学 |
4 | “一带一路”视野下的对外汉语“AR”教学创新模式研究 | 郑世珏 | 华中师范大学 |
5 | 丝绸之路沿线语言比较视野中的上古汉语词汇研究 | 叶晓锋 | 温州大学 |
6 | 西方经济学家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认知与表述文本计量研究 | 郭社森 | 杭州师范大学 |
7 | “互联网+”时代大学英语教学模式重构研究 | 杨港 | 临沂大学 |
8 | 大数据时代的维吾尔语动词词网研究及其构建研究 | 阿孜古丽·夏力甫 | 新疆大学 |
9 | 社会网络理论视角下西藏时政外宣翻译研究 | 彭萍 | 西藏民族大学 |
10 | 东部裕固语语言生态调查研究 | 阿拉腾苏布达 | 内蒙古大学 |
11 | 中华文化外译的语用策略研究 | 莫爱屏 |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
12 | 中国社会文化新词英译及其接受效果研究 | 窦卫霖 | 华东师范大学 |
13 | 中华文化“走出去”视域下中国文学在美国的译介、接受与影响研究 | 党争胜 | 西安外国语大学 |
14 | 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下的科幻小说英译研究 | 李红霞 | 西北师范大学 |
15 | 茶文化模因的跨时域表征与古今茶著翻译研究 | 姜欣 | 大连理工大学 |
16 | 赤水河流域民俗词汇与民俗文化研究 | 蓝卡佳 | 遵义师范学院 |
17 | 社会文化理论视域下新任外语教师身份认同研究 | 王栋 | 山东师范大学 |
18 | 跨文化接触对大学生跨文化能力发展的作用机理研究 | 吴卫平 | 武汉理工大学 |
19 | 基于复杂网络的汉越同源文化词汇对比研究 | 赵燕华 | 广西师范大学 |
20 | 北方宝卷语言文化研究 | 曹强 | 渭南师范学院 |
21 | 认知老化对老年人语音感知的影响研究 | 杨小虎 | 上海交通大学 |
22 | 世界百种语言基本核心词词义数据库 | 冉启斌 | 南开大学 |
23 | 汉语篇章结构的特征—依存描写机制及资源建设研究 | 冯文贺 |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
24 | 哈贝马斯普遍语用学视域下的国家语用策略博弈研究 | 刘森林 | 暨南大学 |
25 | 基于汉语语料的词结构生成机制研究 | 程工 | 浙江大学 |
26 | 扩展模式语法框架下的现代汉语句子结构研究 | 瞿云华 | 浙江大学 |
27 | 中国手语词的构造及其所受汉语影响研究 | 陈小红 | 怀化学院 |
28 | 主观化理论视角下的汉英事件/实体错配研究 | 卢军羽 | 景德镇陶瓷大学 |
29 | 汉英音系结构深层机制中的音高差比研究 | 郭嘉 | 南开大学 |
30 | 基于事件语义的语用标记词汇化跨语言对比研究 | 孔蕾 | 曲阜师范大学 |
31 | 英汉语序优势—和谐的程度差别及其功能动因对比研究 | 席建国 | 广州大学 |
32 | 英汉学术互动中权势关系建构研究
| 任育新 | 兰州理工大学 |
33 | 英汉名词修饰语功能与语序互动的类型学研究 | 邢晓宇 | 内蒙古大学 |
34 | 英、汉原型情绪的概念化研究 | 周频 | 上海海事大学 |
35 | 认知语言学视域的英汉受事前置句对比研究 | 汤敬安 | 吉首大学 |
36 | 认知语法框架下的英汉小句联结研究 | 莫启扬 | 西南大学 |
37 | 译出与译入文本语言特征的计量风格学研究 | 蒋跃 | 西安交通大学 |
38 | 国家战略视角下的翻译立法研究 | 赵军峰 |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
39 | 现代湖南翻译史论 | 张旭 | 广西民族大学 |
40 | 翻译在近代英美汉学演进中的角色及其影响研究 | 何绍斌 | 上海海事大学 |
41 | 基于翻译规范的中国应用翻译批评及标准体系研究 | 傅敬民 | 上海大学 |
42 | 西学翻译与晚清中西、新旧思想嬗变互动研究 | 卢明玉 | 北京交通大学 |
43 | 面向机器翻译的质量深度评价体系研究及应用 | 秦颖 | 北京外国语大学 |
44 | 与西式翻译学理异趣的魏晋南北朝中国译释学实践研究 | 牛云平 | 中国人民大学 |
45 | 认知翻译学研究体系的构建研究 | 肖开容 | 西南大学 |
46 | 马汉《海权论》在我国百年翻译与接受研究(1900—2016) | 罗天 | 重庆交通大学 |
47 | 国家形象外译融通与可接受性研究 | 曾剑平 | 江西财经大学 |
48 | 服务国家对外话语传播的“翻译修辞学”学科构建与应用拓展研究 | 陈小慰 | 福州大学 |
49 | 近代英文期刊对中国经典的译介与传播研究(1800—1949) | 曾文雄 | 广东财经大学 |
50 | 多语种外宣译本海外认知度与翻译有效性研究 | 侯旭 | 东南大学 |
51 | 当代中国文学英译与澳洲后汉学的形成研究 | 陈吉荣 | 辽宁师范大学 |
52 | 当代中国小说英译中的文学性再现与中国文学形象重塑研究 | 孙会军 | 上海外国语大学 |
53 | 中国翻译伦理学术话语体系构建研究 | 申连云 | 扬州大学 |
54 | 《文心雕龙》话语体系英译和中西文论对话研究 | 胡作友 | 合肥工业大学 |
55 | 基于《论语》英译的中国典籍对外传播机制创新研究 | 范敏 | 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 |
56 | 世情小说《金瓶梅》英语世界译介模式研究 | 赵朝永 | 华东师范大学 |
57 | 《庄子》在英语世界的经典化研究 | 张云 | 湖南大学 |
58 | 基于语料库的英汉概称构式传译研究 | 张凌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
59 | 基于自然语料的汉英同声传译预测机制研究 | 符荣波 | 宁波大学 |
60 | 英汉同声传译能力的发展模型研究 | 梁君英 | 浙江大学 |
61 | 同声传译共时信息处理能力研究 | 邹德艳 | 大连外国语大学 |
62 | 地理语言学视域下的赣闽粤交界地带客家方言语法特征研究 | 付欣晴 | 南昌大学 |
63 | 图片上的境外汉语方言研究暨配套图库平台建设 | 丘学强 | 深圳大学 |
64 | 地理语言学视角下的杭嘉湖地区方言语法研究 | 张薇 | 杭州师范大学 |
65 | 地理语言学视域中的客赣交界地带方言研究 | 汪高文 | 南昌大学 |
66 | 明清官话与闽语的接触研究 | 陈泽平 | 福建师范大学 |
67 | 基于来华传教士文献的近两百年广州方言发展演变研究 | 金桂桃 | 武汉理工大学 |
68 | 湖北境内江淮官话毗连带方言语音研究
| 盛银花 |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 |
69 | 地理语言学视角下的鄂豫皖方言接触研究 | 叶祖贵 | 绍兴文理学院 |
70 | 新疆汉语方言变异研究 | 彭嬿 | 新疆大学 |
71 | 西北三声调方言的连字调研究 | 衣莉 | 中国农业大学 |
72 | 基于《人民日报(海外版)》的中国对外话语体系研究(1985—2017) | 徐小婷 | 济南大学 |
73 | GMS五国语言政策及其主要外来语言地位嬗变研究 | 孙瑞 | 广西大学 |
74 | 非洲语言政策与规划发展变革研究 | 徐丽华 | 浙江师范大学 |
75 | 近代中国语文运动及其国家认同研究 | 黄晓蕾 | 中国社科院 |
76 | 宁夏家庭语言生活状况调查研究 | 杨晓宇 | 宁夏大学 |
77 | 市民化进程中流动学前儿童语言能力发展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 尹静 | 北京交通大学 |
78 | 中国手语方言词汇比较研究 | 赵晓驰 | 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 |
79 | 军语同义词群构建及其应用研究 | 向音 | 军事经济学院 |
80 | 西藏地区手语使用状况调查及汉藏手语的语言比较研究 | 郑璇 | 重庆师范大学 |
81 | 新媒体语境下的新闻话语研究 | 翁玉莲 | 西北大学 |
82 | 基于语料库的医生话语策略与和谐医患关系建构研究 | 梁海英 | 西北师范大学 |
83 | 法庭审判话语的态度表达及其人际功能研究 | 施光 | 南京师范大学 |
84 | 基于语料库的美国智库涉华政治话语的批评性分析 | 支永碧 | 苏州科技大学 |
85 | 情绪STROOP范式下的外语学习焦虑个体中、英文信息加工对比研究 | 张素敏 | 河北师范大学 |
86 | 英语认知诊断测评模式构建及有效性论证 | 马晓梅 | 西安交通大学 |
87 | 二语违实结构加工中的层级意动研究 | 于善志 | 宁波大学 |
88 | 汉英视、笔译的语篇认知加工模式对比实证研究 | 项霞 | 宁波大学 |
89 | 语用障碍干预策略的取效行为研究 | 尚晓明 | 黑龙江大学 |
90 | 中国英语学习者语音习得问题研究 | 卜友红 | 上海师范大学 |
91 | 基于ERP证据的汉英科学隐喻脑加工机制对比研究 | 唐雪梅 | 安徽工程大学 |
92 | 汉语词中成分位置的认知加工机制研究 | 李德高 | 曲阜师范大学 |
93 | 基于汉语儿童语料库的语言障碍诊断系统研究 | 周兢 | 华东师范大学 |
94 | 信息技术支持下高校英语教师专业发展路径和机制研究 | 王京华 | 河北大学 |
95 | 高校外语教师教育者的职业身份发展轨迹研究 | 闫春梅 | 华中师范大学 |
96 | 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 | 孙云梅 | 华中科技大学 |
97 | 形成性评价在我国英语教育领域的情境重构及实现路径研究 | 陈秋仙 | 山西大学 |
98 | 英语专业本科阶段英语能力结构的认知水平研究 | 陈慧麟 | 上海外国语大学 |
99 | 信息化时代大学外语教学范式重构研究 | 陈坚林 | 上海外国语大学 |
100 | 基于语料库的大学英语教材与考试学术词汇覆盖率研究 | 李华东 |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
101 | 内地新疆班与西藏班“超用语”外语课堂教学研究 | 王平 | 嘉兴学院 |
102 | 信息化时代基于移动学习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有效性研究 | 刘兵 | 太原理工大学 |
103 | 指向学科核心素养的英语课堂教学任务研究 | 朱彦 | 复旦大学 |
104 | 信息化时代高校学生英语自我调节学习与课堂评价支持研究 | 唐雄英 | 江西师范大学 |
105 | 中国高校本科生学术英语写作综合评价体系研究 | 都建颖 | 华中科技大学 |
106 | 基于系统互评模式下的英语写作能力发展研究 | 张福慧 | 东北师范大学 |
107 | 英语和汉语作为外语的综合性写作测评研究 | 张新玲 | 上海大学 |
108 | 中美英语写作教材百年发展比较研究 | 刘新芳 | 苏州科技大学 |
109 | 华人移民对东南亚汉语传播影响的国别比较研究 | 韩晓明 | 郑州大学 |
110 | 面向国际汉语教学的汉语话语标记主观性等级研究 | 潘先军 |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 |
111 | 汉语口语互动分级标准研究 | 王跃龙 | 华侨大学 |
112 | 甲午战争以来日本军用汉语教科书研究 | 寇振峰 | 辽宁大学 |
113 | 基于语篇难度级差的汉语语篇习得研究 | 田然 | 北京语言大学 |
114 | 类型学视角下英、韩学生汉语语序习得研究 | 周文华 | 南京师范大学 |
115 | 基于语料库的汉语学习者动宾搭配能力研究 | 王丽 | 南通大学 |
116 | 面向自然语言处理的多模分布式语义模型研究 | 杨东强 | 山东建筑大学 |
117 | 现代汉语新诗语言计量研究 | 潘夏星 | 华侨大学 |
118 | 面向自然语言处理的汉语依存句法计量与模拟研究 | 陆前 | 广西师范大学 |
119 | 中国西班牙语学习者语料库的构建与研究 | 何晓静 | 北京外国语大学 |
120 | “皇极经世系列等韵文献”语音理论与语音史价值研究 | 李红 | 首都师范大学 |
121 | 清代汴洛及其周边地区刻本、稿本、抄本韵书语音研究 | 赵祎缺 | 新乡学院 |
122 | 北京大学藏西汉竹书疑难字词研究及数据库建设 | 岳海燕 | 山西大学 |
123 | 《字汇》音切来源与层次研究 | 高永安 | 中国人民大学 |
124 | 《五方元音》四种版本综合研究 | 胡琳 | 西南大学 |
125 | 以《论语》为依托的儒家经典文献文字历时研究 | 李冬鸽 | 河北师范大学 |
126 | 宋元以来民间手书文献俗字典编著及研究 | 黑维强 | 陕西师范大学 |
127 | 基于组类差异的甲骨文字词关系研究 | 张新俊 | 河南大学 |
128 | 汉字发展史视域下三国吴简文字研究 | 王保成 | 池州学院 |
129 | 东汉至隋石刻文献字词关系研究 | 谢国剑 | 广州大学 |
130 | 战国古文与敦煌先秦写卷俗字对比研究 | 俞绍宏 | 大连大学 |
131 | 《旅顺博物馆所藏甲骨》语言文字研究 | 郭仕超 | 大连民族大学 |
132 | 战国秦汉三国简帛字迹研究 | 李松儒 | 吉林大学 |
133 | 古文字特殊通转研究 | 王志平 | 中国社科院 |
134 | 战国秦汉简帛文献用字综合研究 | 魏宜辉 | 南京大学 |
135 | 金元医籍语言研究 | 涂海强 | 温州医科大学 |
136 | 基于数据库的汉语外来词研究百年史 | 原新梅 | 辽宁师范大学 |
137 | 圣语藏、碛砂藏、高丽藏汉文佛经异文研究 | 熊娟 | 贵州大学 |
138 | 日僧无著道忠中国禅籍语言研究论考 | 雷汉卿 | 四川大学 |
139 | 黄式三小学研究 | 胡世文 | 浙江海洋大学 |
140 | 《说文》说解语词汇研究 | 徐前师 | 湖南科技大学 |
141 | 古汉语联绵词形音义综合研究 | 孙玉文 | 北京大学 |
142 | 早期汉译佛经一词多译比较研究 | 顾满林 | 四川大学 |
143 | 贵州契约文书俗字词汇研究 | 卢庆全 | 哈尔滨商业大学 |
144 | 跨语言视角下“来”的共时分布与历时演变研究 | 张言军 | 信阳师范学院 |
145 | 基于出土文献的先秦汉语形容词研究 | 傅华辰 | 宿州学院 |
146 | 满语对清代旗人汉语的语法干扰及其对北京话语法的影响研究 | 张俊阁 | 山东师范大学 |
147 | 汉语状态变化事件语义编码的历史演变及类型学研究 | 林海云 | 湖南师范大学 |
148 | 汉语性质形容词主观化与结构功能的互动研究 | 吴颖 | 上海师范大学 |
149 | 现代汉语情感动词研究 | 赖慧玲 | 郑州大学 |
150 | 句子功能中心的跨语言差异对句法结构的影响研究 | 司罗红 | 郑州大学 |
151 | 现代汉语语气助词与相关范畴/结构的同现限制及补偿机制研究 | 吴早生 | 安徽大学 |
152 | 白话文经典对现代汉民族共同语词汇形成与发展的影响研究 | 聂志平 | 浙江师范大学 |
153 | 基于情态视角的汉语能性述补结构研究 | 周红 | 上海财经大学 |
154 | 汉语句子里表达话语转述的语法形式研究 | 丁加勇 | 湖南师范大学 |
155 | 汉语的语序类型对语法化的影响研究 | 李永 | 唐山师范学院 |
156 | 汉语情态副词的语义提取与分类验证研究 | 赵春利 | 暨南大学 |
157 | 类型学视域下的汉语意外范畴研究 | 万光荣 | 中南民族大学 |
158 | 语言类型学视野下的汉语语气词演变研究 | 翟燕 | 中央民族大学 |
159 | 现代北京话词汇变异研究 | 王伟丽 | 首都师范大学 |
160 | 《汉语大词典》单音多义词词义系统与义项排序研究 | 尹洁 | 北京师范大学 |
161 | 中文科技术语的语域传播研究 | 张春泉 | 西南大学 |
162 | 国家语言战略背景下的汉语修辞能力标准研究 | 李德鹏 | 云南师范大学 |
163 | 微语言语用平衡路径研究 | 周芬芬 | 湖南农业大学 |
164 | 口述历史语篇的计量语体研究 | 赵雪 | 中国传媒大学 |
165 | 事态观之下的汉语分裂结构句法语义研究 | 曹道根 | 浙江财经大学 |
166 | 谓词语义角色的指称及其主观性研究 | 张占山 | 同济大学 |
167 | 现代汉语语气词的句法语用互动研究 | 谢晓明 | 华中师范大学 |
168 | 基于事件结构的汉语非常态构式研究 | 张则顺 | 武汉大学 |
169 | 基于信息结构理论的数量成分述谓功能研究 | 朴珍玉 | 延边大学 |
170 | 句法—形态接口视域下的汉语“得”字结构的跨语言研究 | 汪昌松 | 北京理工大学 |
171 | 汉语紧缩构式群的互动承继系统研究 | 皇甫素飞 | 淮阴师范学院 |
172 | 外骨架理论视域下现代汉语动转名词的词库—句法接口研究 | 熊建国 |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 |
173 | 三音节固化词语的词汇化、语法化和构式化研究 | 李思旭 | 安徽大学 |
174 | 中古汉语心理动词研究 | 姜黎黎 | 杭州师范大学 |
175 | 汉语“动(+宾)+补”语序及相关语法演变研究 | 黄晓雪 | 浙江工业大学 |
176 | 汉语跨层词汇化的再演变研究 | 刘红妮 | 上海师范大学 |
177 | 基于语体差异的中古汉语语法研究 | 葛佳才 | 重庆师范大学 |
178 | 语前聋成人汉语语音行为及其神经机制研究 | 陈彧 | 天津理工大学 |
179 | 基于汉语音韵及方言事实的形式音系学共时与历时接面研究 | 贺俊杰 | 陕西师范大学 |
180 | 满族与蒙古族语言接触研究 | 胡艳霞 | 大连民族大学 |
181 | 锡伯语参考语法研究 | 桂芳 | 内蒙古大学 |
182 | 元代文献中蒙汉语言接触词语解读研究 | 卓娜 | 内蒙古民族大学 |
183 | 蒙古语语言资源的保护与开发问题研究 | 孟和宝音 | 内蒙古师范大学 |
184 | 历史语言学视角下的蒙古语和满语静词形态比较研究 | 佟金荣 | 呼和浩特民族学院 |
185 | 朝鲜朝教科书《童蒙先习》中国因素及其语言历史研究 | 李光华 | 延边大学 |
186 | 朝汉语言接触与延边汉语变异研究 | 黄玉花 | 吉林大学 |
187 | 类型学视野下的突厥语言元音和谐现象研究 | 魏玉清 | 新疆师范大学 |
188 | 《猓猡译语》整理与研究 | 孔祥卿 | 南开大学 |
189 | 汉藏语系语音重叠构词模式及韵律和谐研究 | 李春艳 | 天津大学 |
190 | 纳西东巴文异体字研究及语料库建设 | 甘露 | 广州大学 |
191 | 羌语词汇研究 | 邓春琴 | 西华师范大学 |
192 | 藏传佛教语言的厘定、规范及其历史意义研究 | 索南东主 | 青海师范大学 |
193 | 跨境载瓦语志研究 | 朱艳华 | 北京语言大学 |
194 | 藏缅语并列结构的类型学研究 | 范丽君 | 中国传媒大学 |
195 | 壮语词汇的计量语言学研究 | 韦爱云 | 广西师范大学 |
196 | 侗语音韵研究 | 毕谦琦 | 华东政法大学 |
197 | 海南黎语名词性短语形式句法学研究 | 蔡激浪 | 海南师范大学 |
198 | 文字接触与传播视野下的古壮字研究 | 李明 | 中南大学 |
199 | 基于语料库的英语语法隐喻研究 | 何清顺 |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
200 | 存在句的类型学研究 | 王勇 | 华中师范大学 |
201 | 英语词汇认知的应激模型及语义提取研究 | 刘岩 | 东北师范大学 |
202 | 基于概念整合理论的英语动词时、体、情态语法范畴的语义互动研究 | 陈敏哲 | 湖南师范大学 |
203 | 英语句法类型的演化研究 | 刘晓林 | 重庆三峡学院 |
204 | 中国政治话语双语术语知识库建设与应用研究 | 李晶晶 | 南开大学 |
205 | 话语视域下中外行业语篇互文动态系统研究 | 邓鹂鸣 | 武汉大学 |
206 | 中医古籍中情感隐喻的认知研究 | 李孝英 | 西南医科大学 |
207 | 后冷战时期中美外交话语模式比较研究 | 徐中意 | 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 |
208 | 二语学术话语中语篇评价能力的发展规律研究 | 周惠 | 东北师范大学 |
209 | 认知协同维度的多模态会话分析研究 | 许俊 | 湖南大学 |
210 | 面向言语行为分析的日语多模态语料库建设及其应用研究 | 刘玉琴 | 大连理工大学 |
211 | 认知视域下日本政治语篇的隐喻学分析 | 刘桂萍 | 东北师范大学 |
212 | 本质义理论框架下的日语格助词研究 | 许慈惠 | 上海外国语大学 |
213 | 中国高校日语教师专业发展路径探索与模式构建研究 | 冷丽敏 | 北京师范大学 |
214 | 日中韩语中的表人“比喻词汇”对比研究 | 施晖 | 苏州大学 |
215 | 俄汉实—图构式的认知象似度研究 | 刘永红 | 华中师范大学 |
216 | 基于平行语料库的俄汉语言学术语词典编纂研究 | 丁晓梅 | 大连海事大学 |
217 | 俄汉文学叙事话语指称交际模式研究 | 黄东晶 | 黑龙江大学 |
218 | 范式视域的俄罗斯语言哲学史研究 | 姜宏 | 复旦大学 |
219 | 基于虚拟语境的俄语体验认知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研究 | 邵楠希 | 四川外国语大学 |
220 | 山西晋语区“地方普通话”和“新派方言”的调查与研究 | 王利 | 长治学院 |